2024年9月,我校派出19名研究生赴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第五中学支教,八个月来,这群年轻人扎根南疆沃土,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沙漠边缘,用青春的热忱浇灌边疆教育的土壤。其中,鲁东大学人文学院的6名支教研究生们将支教心得凝成书信,用赤诚、热爱与担当向母校汇报。
以下是来信原文:
最美人间四月天 甘做沙漠“三春柳”
亲爱的母校:
见字如面,纸短情长。当我们写下这封信的时候,赛里木湖的“蓝冰”依旧梦幻,天山南北的杏花正在“酝酿”芬芳,在这个冰川未消,又迎初春浪漫的时节,我们也迎来了援疆支教的第206天。虽相隔万里,但始终牢记您“严谨、精益、卓越”的谆谆教导,不断砥砺初心,扎根麦盖提、甘做“三春柳”,在实干中践行教育家精神,为这里的孩子供给知识的养分,积蓄逐梦的潜能。
麦盖提县,属南疆,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,是全国唯一一个嵌入沙漠的县城,也是我们支教乡镇的所在地。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、热情好客,但这里并没有“水天一色”、花团锦簇的自然风光,有的是随风而起的砂砾和随处可见的“三春柳”。“三春柳”即红柳、柽柳,因其一年开花三次而得名,是当地抗旱治沙的“法宝”,它们顽强生长、热烈绽放,为我们教书育人、精进本领带来了重要的启迪。
要有“向下扎根”的信念,在“启智润心、因材施教”中,涵养教育不熄的“星火”。对于“三春柳”而言,深扎地下20余米的直根,便是它鏖战风沙的强劲“内核”,而对于我们这6个初出校园的女生,以信念扎根更是尤为关键。此次援疆支教,可以说是一次“诗与远方”和现实实际的剧烈碰撞,相较于粉笔灰和细沙在喉咙里交织成的苦涩味道,孩子们对文言文的一知半解、分析表达的懵懵懂懂让我们更为困顿,但望着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澄澈眼神,作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,心中扎根的信念便愈发坚毅。在学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鼓励下,我们重整旗鼓、调整思路,奋力在文化差异与教育鸿沟间编织一条思维的“纽带”。我们把《乡土中国》的“差序格局”换成“麦盖提巴扎的人际网络”;在《劝学》教学中插入吾守尔·斯拉木的成长故事;创设情景剧场,让学生在《雷雨》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扮演中体会汉语的戏剧张力。当学生在周记里写下“原来语文里也有我们新疆人的智慧密码”时,我们知道,当初埋下的“根系”已穿破岩层,并孕育出了“新芽”。而作为支教教师的我们,也必将继续在助推知识增长的“星星之火”成“燎原之势”中久久为功、绵绵用力。
要有“向上生长”的魄力,在“心有大我、胸怀天下”中,延伸教育葳蕤的“枝蔓”。“三春柳”的绽放,总是热情奔放的,成为边疆固沙造林工程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。同样,支教工作,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在“植树造林”,而我们便是那坚守在第一线的“三春柳”,也在以自我的生长绽放,为麦盖提的人民带来“春”的期许,为南疆的建设发展贡献点点星光。我们积极响应“教育援疆”国家战略,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号召,主动承担起麦盖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任务,对70余名当地教师开展为期3个月的培训工作,将语言普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,让“声韵之花”绽放在这条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上。我们还积极参加援疆指挥部组织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,配合林场工作人员,捡拾林地垃圾、登记数据信息,以实干实践保护生态环境,不断擦亮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赤诚底色。“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”作为援疆支教队伍中一员,我们将紧抓教学这条主线,牢记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的理念,厚实自身知识积累、磨砺一线教学本领。同时,更要延伸教育的“枝蔓”,辐射援疆的范围,以“真心实意”换得群众的“百分满意”。
要有“向爱汇聚”的赤诚,在“乐教爱生、甘于奉献”中,涌动教育温润的“春风”。千千万万的边疆治沙人,以辛勤的汗水爱护着“三春柳”的幼苗,才有了这漫山遍野的丛丛“功勋”。而援疆支教亦是如此,更是需要倾注爱与希望,就像冰心老人所言:“有了爱,便有了一切;有了爱,才有了教育的先机。”面对讲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,我们深感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事业的神圣光荣,坚持做到以专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份答卷,以暖心的视角关注每一位学生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中竭力滋养脚下广袤的土地。而正如栽种的“三春柳”反哺边疆的人民一般,厚重深沉的麦盖提也给予了我们这些青年学子弥足珍贵的馈赠,那便是懂得对生命的敬畏,在这里,我们见过沙漠边缘倔强生长的沙棘,目睹过农民在盐碱地里种出万亩红枣林,更感动于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——那个先天听力障碍的男孩成为校舞蹈队领舞,那个失去双亲的孩子在作文比赛里写下“我要把麦盖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”……我们深知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,爱和希望永远会找到破土而出的缝隙。在未完待续的支教事业里,我们将以更为热忱的执着,点缀这片土地上奔跑少年的“星光”,共同感悟在时代洪流中“乘风破浪”的蓬勃精彩。
“梦中历历来时路”,遥想此刻的校园,应是“绿柳才黄半未匀”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,满是呼之欲出的春意。请您放心,我们将谨记您的教诲与期许,坚持以张桂梅、支月英等优秀教师为榜样,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,在广袤无垠的南疆沃土之上播种知识、传递希望,做一丛伫立风沙中的“三春柳”,续写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”的教育诗篇!
二〇二五年四月
来源:共产党员网